铬迹寻踪·青春赋能——大学生三下乡企业创新发展与学生就业协同调研项目晶铬智创队新闻报道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中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和响应科技创新相关精神,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引领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促进学生对职业发展规划的探索和推进就业前置化,提升学生对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的深入了解,逐渐明晰个人择业观与个人就业观,材成231班何栋等十名同学在王光东老师和陈淑英老师的带领下,组建专项实践团队,开展企业调研、参观等相关社会实践。
在7月15日—7月18日,团队前往锦州市太和区锦州特冶新材料企业厂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观企业,了解了企业文化;在7月19日—7月23日团队前往研发中心及生产线了解高纯铬的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的使用;
团队与企业管理人员于7月24日企业会议室总结与交流,让同学们通过“调研-服务-反思”闭环的方式认识到,新材料行业的技术创新正驱动着人才需求的深刻变革。企业所亟需的,已不再是单纯掌握理论知识或操作技能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具备材料学、化学、物理冶金等多学科交叉背景,能够理解复杂工艺原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并推动技术迭代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要求未来的从业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卓越的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的意愿,将个人职业发展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宏伟蓝图紧密结合,了解企业用人需求,认清自身不足,并树立正确就业择业观,方能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自身价值。
实践团队在这次参观锦州特冶新材料厂区活动中,在两位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对高纯度金属铬样品的分析,对比发现,该企业生产的金属铬含氮量较高,结合辽宁工业大学现有设备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成教研室老师的共同讨论下,提出金属铬静电场脱氮的设想的方案,以达到金属铬降氮的效果。
总之,此次三下乡企业调研是一次宝贵的实践经历,不仅让我们近距离接触企业运作,更让我们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未来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关注行业动态,为今后走向职场或深入研究积累经验。同时,也希望能推动校企进一步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企业、融入行业的机会。
何栋文/卢志远图
评论